欢迎访问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关于印发《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4-20阅读次数:3490

各党总支、党支部,各系、各部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学院党委研究制定了《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经2018年4月12日院党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推进我院共青团改革。

 

中共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委员会

2018年4月13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共青团福建省委改革方案》、《福建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福州大学关于印发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强和改进我院共青团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在上级团组织和学院领导关心指导下,院团委要紧紧围绕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思想、组织、实践、文化、服务”五大育人体系,为团员青年全面成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注重把握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正确理解学院共青团改革的精髓要义。要强化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和管理。注重科学引领,努力把握青年学生现实特点和成长需求,积极创作,创新宣传方式,用好青年之声,用深入人心的引领方式,旗帜鲜明地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以组织建设为根本,坚持改革创新。密切联系青年学生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学院团组织建设开创新局面。要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正确把握共青团改革的目标宗旨与根本遵循,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优化学院团的机构设置。根据我院共青团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院团委设置组织宣传部、科创实践部、文化综合部。

2.完善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落实全团“大宣传大调研”“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工作要求,院团委专职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2—3个系团委及若干个基层团支部,经常性联系不少于100名普通团员青年。引领我院共青团工作活动面向基层下沉,开展以 “党委书记面对面”、“院长面对面”、“校园提案大赛”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青年师生的意见征集活动,加强青年导师团、关工委等团队建设,强化青年师生间及老教授与青年师生间的联系纽带。

3.构建项目化、制度化、案例化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挑战杯”、“至诚精品团课工程”、“团支部立项”、“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若干面向青年学生的团学工作品牌。加强我院共青团制度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院团委加强和改进学院共青团工作,推行直接联系服务青年“1+100制度。构建“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推进学生会改革,严格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落实和完善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5.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院级和系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院系团组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经同级党组织和院团委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团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团的总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班级团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

6.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规范“三会两制一课”,释放基层团支部活力;试点实施班团一体化,创新团建模式,开展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注重促进青年教师联系学生,在创新创业、学术科技、职业规划等领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注重关工委作用的发挥,加强联系服务引导青年师生;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知行社,发挥成员优势,吸附、吸引、辐射更多青年学生;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整合,对团学工作和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推动团学工作融入学院工作大局。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建立“班团-系-学院”三级培养,依托新生团支书培训班、优秀人才班、学生骨干训练营等课程构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系;以团立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活动为抓手创新思想引领工作方式;以五四评优、“团员先锋岗”评比等各类评奖评优为激励手段,培养一批在各自岗位上具有高度政治素质的优秀青年骨干力量。

8.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微小至”微信平台建设、至诚共青团微博平台建设为依托,响应全团“向网络进军”的部署,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基层团组织架构,制定学院共青团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路线图,有效整合各项优质资源,以时效求实为基础,以品牌创新为目标,积极做好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加快信息的更新与共享,不断促进各级团、学组织的宣传与交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实现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学生主动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巩固思想战线,传播正能量,努力使学院共青团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

(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9.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加强“从严治团”,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高校共青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建立完善团干部分级培训体系,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0.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团的建设纳入学院党的建设总体格局,与党建工作同规划、同部署;院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院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院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1.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院团委须单独设置,专职干部编制不少于6人;院团委书记按学院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院团委各部门部长为专职干部,等同于各系团委书记配备和管理,若为兼职干部的,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当减轻除共青团以外的兼项工作任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划拨院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院党委通过决定,院团委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各级团组织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细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分享到:
关闭